谢冕先生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在北大读书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里有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更有一批有着丰富读书经验和体会的学者,他们不仅爱读书、勤读书,更会读书。“大师身边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为让更多学子能分享老师们的读书经验,一个多月以来,北京大学新闻中心组织开展了“北大学者谈读书”大型采访活动,广泛邀请各院系学者,畅谈自己读书的方法、体悟和经验,并在官方微博上开设“北大学者谈读书”专栏,陆续进行发布。
此次活动得到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截至发稿时,已采访、收集到来自校本部和医学部20个院系的66位老师的读书心得。现摘登如下:
让阅读成为一生的习惯
对许多老师来说,读书是从孩提时代起就相伴的习惯,更是其未来的岁月里不离不弃的挚友。
“很喜欢一句话‘喜欢读书的孩子不孤单’。人生路上,得意失意间,读书总能让我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独立。”(徐建华)
“每读完一本书,相当于完成一次旅行。旅途中见识的不只是风景,还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生。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产生于不停的对话与反省之间,用别人的智慧开阔自己的眼界可以少犯很多错误,用别人的阅历丰富自己的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用别人的悲苦平衡自己的心态可以少生很多怨忿,用别人的幸福支撑自己的希望可以少生很多旁骛。”(宁琦)
“时代的车轮将永不停息,而生命之树必将经历萌芽、生长、茂盛、枯萎和凋谢。然而,在人的一生中,安顿我们灵魂的书籍是一道永远都不会消失的风景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自我救赎。”(熊跃根)
生命中最美好的画面莫过于阅读的场景。“最让我欣赏的读书画面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地铁上、飞机上乘客们静静阅读的场景;最让我温暖的读书画面是家人、朋友围座一起,安静阅读的场景;最让我感动的读书画面是食不果腹的人用仅存的零钱购买书籍的场景;最让我震撼的读书画面是躺在病榻上,生命即将终结的人平静阅读的场景。”(孙祁祥)
什么样的阅读的习惯才值得坚持呢?
书不离笔,“读书要养成做笔记、札记和批语的好习惯,这是学与思的关系;把读书的卡片统一收藏起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孔庆东)
把读书变为乐趣才容易坚持,“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聪明的人可能成功;聪明而勤奋的人一定成功。痛苦是难以长期忍受的,乐趣则可伴人一生。”(吴飙)
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陈彦光老师题《观书》诗一首以书胸臆:“神州风物日更新,犹自读书春复春。不向行间求甚解,只图胸次去浮尘。一塘云影天无碍,万卷长城笔有神。吾爱吾庐因乐此,檐前瓦雀亦相亲。”也许读书的人不能真的去俗返真,但有阅读相伴一生的人总会“胸去浮尘”,守得云天无碍,笔下有神。
深阅读,读经典
青灯黄卷,手气笔落,是古代人的阅读习惯;
指尖轻点,一目十行,是现代人的阅读方式。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常态,但深阅读、读经典仍是必不可少的。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读书要更加注重深阅读、慢阅读,要多读经典。”(肖东发)
“关于读书,我只有一句话可说:读经典,读原文。这是我多年来一直遵循的读书原则,也想以此告诫所有认真读书的人。人生苦短,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铺天盖地的文字垃圾上。”(赵斌)
“对于北大的学生,读书的重点不应放在读一些肤浅的所谓励志的书。那都是急功近利的。应该重点读一些经典著作。从中发现一些思想,哪怕是谬误。一部好书要反复读,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下感悟是不一样的。”(孙东东)
现代中国人读书急功近倾向明显。据新华网报道,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也占了很大比重。“带有功利性的、为应付考试或完成任务的阅读只能算是“学习”,而只有完全不带功利性目的的阅读才能够算是为自己而‘读书’。”(马戎)
什么样的书才是真正的经典?
“如果你觉得世界上有读不完的好书,那就是你对好书的要求太低了。好书是百年,千年后还能留下来的书。”(梁建章)
“首先要看出版社,有一些权威的、老牌的出版社质量相对不会太差。相反有一些比较小的出版社甚至有一些是自费出版的,一般情况下学术水准就会比较低。第二要看作者,因为现在在网上非常容易查到作者的身份,你看那个作者的资料就知道他做的是一个很业余的研究还是在一流的大学担任一个很重要的教席,他写过很重要的著作,这两个人的分量绝对是不一样的。最后要做的就是打开这本书,亲自评判这本书写的好还是不好。”(丁宁)
有目标,勤思考
读书不是一种达到功利性目的的手段,但这并不是说读书没有目的。“读书学习只能以中华崛起,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为价值追求。斯大林说过:为了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崎岖艰险,勇于攀登,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读书学习仅仅以未来个人生活小圈子的享受满足为价值取向,往往会荒废天资,以碌碌无为走进历史,有负民族殷切期望。”(彭燕韩)
“我读书的目的是做学术研究,研究的快乐在于攻坚,越是艰难的问题,越能提供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在攻坚中能激发研究者的活跃思维,感受创造力的旺盛,学者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的活水。”(葛晓音)
“我读书目的性很强,就是想搞清楚‘包括人类在内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可以说所有的书都在试图从某个角度回答这个大问题。”(黄铁军)
有的书读来是颐养身心,有的书读来是解决问题,但不论何种目的的读书,只有经过思考和批判才能消化成自己的思想,达到阅读的目的。
“会读书就是边读边想边挑剔,挑出书中的道理和没道理,把书中的东西融合成自己的东西,跳出书本而高出于书本——读书读到“出神入化”,其意境莫非如此。”(钱乘旦)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