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24日报道】中国有句老话:“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谈到当代设计,中国特权阶层往往会把目光转向国外,去寻找他们认为最值得拥有的产品和家具。这已不是什么秘密。就在今年夏天,有关部门对高端零售商达芬奇进行调查,原因是该公司通过给国产家具贴上“意大利”制造的标签牟取暴利。
因此,北京邀请40多个国家的嘉宾参加将于26日开幕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次国际设计周期间,中外设计师将举办超过130场活动展示各种实物和创意。
北京国际设计周创意总监陈伯康说,这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把中国、特别是北京重新定位为搞创意而不是盗用创意的地方。
陈伯康说:“正如那句很老套的话所说,我们要用‘中国设计’取代‘中国制造’。”今年三十多岁的陈伯康是美籍华人,他学习过建筑学和人类学,曾在纽约当艺术记者,3年前移居北京。
他还说:“必须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创意迈进。这是一个提供支持的平台,是建设基础设施的开始。”
创新思维也许缺乏,但制造技术并不缺。这使英国设计师保罗·科克塞奇从中受益。科克塞奇受托在中华世纪坛为此次活动制作了一个公共装置。这个公共装置是个庞然大物,由30块刻有中文和英文诗歌的钢板组装、连接而成,人们可以在上面坐躺。
科克塞奇说:“这个公共装置重55吨,所以不管怎样能在这里制作出来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制作速度和工艺水平令人难以置信。”
在地坛公园,一些中国建筑师和设计师将进行特定地点LED灯光展示。陈伯康说:“从节约用水到城市绿化,再到废物回收利用和可持续照明,所有这些都是当代流行的文化理念。我希望人们能认识到,所有这些在这里和在任何地方一样具有重要意义。有时你确实感到人们从中国听到的只是坏消息,而这是好消息。”
|